《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政策解讀(1)

     
一、粵港澳大灣區范圍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簡稱珠三角九市)。【九市兩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范圍

城市 定位
香港                 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國際大都會。
澳門                 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
廣州市                 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國際大都市。
深圳市                 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珠海市                 珠江西岸的核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
佛山市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樞紐城市、全球制造創新中心、大灣區西部航空樞紐、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
惠州市                 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東莞市                 粵港澳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
中山市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創業創新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
江門市                 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樞紐門戶城市。
肇慶市                 連接大西南的樞紐門戶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城市。

     

 
二、五大戰略定位

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

     

三、發展目標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