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億科技資金上線!廣州4.15科技項目發布

  4月15日,廣州市科技局官網發布通知,集中發布8個專題的項目申報指南,預計本批次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將達4.7億元。同時“廣州科技大腦”同步發布2.0版本,為科研人員和科技企業提供了實用的服務功能模塊。

  本次項目包括基礎研究計劃2個專題(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市校(院)企聯合資助),重點研發計劃4個專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立項),創新環境計劃2個專題(農村科技特派員、科普),內容涵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社會發展、農業農村、衛生健康以及科普活動等領域。

image.png

  蓄勢自立自強 基礎研究占比超40%

  本批次項目申報指南中,基礎研究領域經費總投入近2億元,占比超40%,涉及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和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共2個專題。

  近年來,廣州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政策成效明顯。2021年以來已支持5845名35歲及以下青年博士留穗開展基礎研究,其中涌現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優秀博士719名,培育國家“杰青”52人、國家“優青”137人,國家級基礎研究人才“生力軍”隊伍不斷壯大。

  2023年廣州市科技局印發了《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持力度,尤其是重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提升基礎研究對高質量發展的源頭供給能力。

  其中,本次發布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題擬投入超1.4億,從青年博士“啟航”,到優秀博士“續航”,到科技菁英“領航”,構建階梯式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培養一批能夠進入國家、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干。

  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專題則計劃通過不超過6000萬元市科技資金投入,以聯合資助的形式,預計撬動在穗有基礎研究實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行業科技龍頭企業投入超4.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引導全社會共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為落實國家有關部門《關于實施科技創新巾幗行動的意見》等方針政策,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本次發布的基礎研究項目對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研究人才項目最新申報條件,對女性科研人員申報“三航”項目的年齡上限放寬3年。即女性科學家申請青年博士“啟航”項目的年齡從35歲放寬到38歲,申請科技菁英“領航”項目的年齡從42歲放寬到45歲,體現了對女性科學家的關愛。

  同時,本次申報將基礎研究項目的申報截止時限從6月份推遲到7月底。這有利于當年的應屆畢業生能夠參與到所在單位的項目申報中來,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賦予項目組織單位更大人才儲備、遴選、推薦及驗收自主權。進一步激發基礎研究人才和用人主體的創新活力。

  另外,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專題共建單位的范圍,從原來22家增至30家,中山大學、省農科院、省人民醫院、中國電研等都加入到共建行列,全部覆蓋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基礎研究計劃工作方案中支持的4個類別的創新主體。據介紹,項目通過引導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強強聯合”,促進在穗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企業轉移,推動在穗軌道交通、智能汽車制造、醫學檢驗、環保低碳、退役循環等優勢明顯的行業領域龍頭企業、上市企業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對于企業來說,除了能夠聚焦產業需求開展科研攻關,也提供了留住科研型人才的抓手,因為如果企業無法提供承擔科研項目的機會,一些重視在科研上有所成長的研究型人才可能就會流失。”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聚焦關鍵核心技術 千方百計集聚資源協同攻關

  本批次指南有4個專題涉及技術攻關,市財政科技經費總投入預計達2.5億元,占本批支持額度的53%。

  近年來,廣州市科技局不斷優化科技攻關的組織方式,印發了《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化提升方案》,提出了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社會資本投入研發項目“認定立項”等支持方式,體現了聚焦產業鏈需求千方百計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想方設法優化簡化項目流程甚至大膽創新的政策考量。

  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專題預計投入市財政資金不超過1億元,支持不超過10個重點產業鏈重要方向,支持“企業”申報以“鏈主”身份牽頭組織開展體系化技術攻關,每條產業鏈財政預算資金1000萬元。

  本次項目申報充分采取“揭榜掛帥”和“賽馬制”的競爭方式,只要符合條件、想成為“鏈主”的企業均可自主申報,用“誰能干誰上”取代了“誰有帽子誰干”。充分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的作用,分析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痛點,進一步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提出攻關方向和體系化攻關任務清單,確保“問題”源于產業,“成果”用于產業。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專題則提出,企業和醫療機構申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進入最后一輪答辯環節但未獲國家立項的,可按原方向提出一項攻關項目,經審核評估后可以獲得100萬元的市財政科技經費支持。

  能夠進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最后一輪的,已經是全國層面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項目,只是由于國家立項項目數量有限等原因未能全部獲得立項。廣州主動提出“遞補支持”機制,并提出項目應符合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方向的要求,既起到了鼓勵相關單位積極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作用,也體現了引導相關單位圍繞廣州市重點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需求組織攻關的目標導向,同時還實現了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和簡化項目流程的效果。

  “這體現了主動承接國家任務的廣州擔當!也打消了相關單位擔心國家項目競爭過大,積極組織資源申報后卻得不到支持的顧慮。有了廣州的‘后盾’支持,更加堅定地瞄準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方向開展持續研究。”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認定立項”專題為推進廣州市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新舉措。這是根據今年2月廣州市科技局印發了《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為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實施細則(試行)》推出的項目。根據該項目的申報條件,市內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的合作項目,可直接被認定為廣州市的重點領域研發項目,只需要符合已實際支付的交易額100萬以上、經過技術合同登記認定、已完成合同驗收三個條件。

  長期以來,高校院所普遍存在“重學術輕應用,重鑒定輕推廣,重政府科技項目,輕企業科研課題”的傾向,導致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科技成果效率不高。“認定立項”鼓勵高校院所積極承接來自產業界的“真問題”,既能獲得“真金白銀”,又能獲得項目經驗,大大提高了高校院所承擔產業攻關問題的積極性。本項目還有一個突破是允許非本市的高校院所也可以來申報,這是為了鼓勵本市企業“走出去”,將優秀科技成果“引進來”,就地轉化。

  “認定立項無須填報一堆材料,無須答辯,無須專家評審,只需要滿足條件即可認定,減輕了科研人員負擔,也減少了行政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產業界愿意自己花真金白銀去攻克的問題,就是產業界的真問題,企業比我們更懂需要攻關什么。這比科技部門命題,科研單位來申報,再去找企業合作的傳統產學研項目更接地氣。讓企業和科研人員將更多的精力用于集中攻克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是我們設置這個項目的初衷。”廣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從“管理”到“服務”轉變 一站式解決申報痛點

  本批次科技項目將通過“廣州科技大腦”進行統一申報受理。記者了解到,“廣州科技大腦”近期剛剛上線了2.0版本,為科研人員和科技企業提供了方便實用的功能模塊。

  “錯過科技項目申報通知,錯失科技項目申報機會”是科研人員共同的焦慮。廣州市科技局為了讓科研人員更加心無旁騖搞科研,開發上線了項目申報通知自動提醒模塊,實現了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申報通知“一網打盡”“一鍵訂閱”功能,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科研人員錯漏項目申報通知的焦慮感。

  服務科技企業方面,“廣州科技大腦”上線了“科技服務十找”模塊,企業共有的“找場地”、“找貸款”、“找融資”等需求一應俱全。以“找融資”為例,“廣州科技大腦”搭建了科技企業與風險投資機構之間的官方版“婚戀平臺”,科技企業與風險投資機構可以互相“關注”互換聯系方式;科技企業還可以通過“廣州科技大腦”向投資機構發送官方認證版的企業簡歷,大幅降低風險投資機構的盡調成本,破除投融資的信息壁壘,提高投融資對接效率。

  再以“找高企培育服務”和“找研發費用歸集服務”為例,廣州市科技局從去年開始探索推進“一區一機構”服務模式,遴選優質科技服務機構為在穗科技企業提供服務??萍计髽I可以通過“廣州科技大腦”提交服務申請,服務機構將為企業提供免費的電話咨詢和預約上門輔導服務。

  此外,“廣州科技大腦”還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等共同開發上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測評”“高新技術企業測評”“擬上市企業測評”等大數據測評模型,基于政務大數據和不超10條問題的企業問卷,就可以為企業提供精準診斷意見,有針對性地輔導科技企業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