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管理遠遠不夠,必須向管理要效益
一說到管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有自己的套路,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真應了管理是藝術性的一大特點:沒有一定之規。傳統對管理的理解,管理無非是建立制度,一大摞文件,無數的表格,這規定,那章程,真正起了多少作用?大家都非常懷疑,也非常漠視。
真正從管理中獲益的企業很微乎其微。-那么這是否就是說向管理要效益只是空談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是空談。那為什么很少有企業從中受益?或者說很少有企業通過管理使企業脫胎換骨、使企業效益和效率都有顯著改變呢?顯然是,企業的管理中出了問題。很多企業確實投入了大量資源來做一些管理工作,但是沒有做應該做的管理工作,做了一些無用功,當然就不會管理出來效益。要想管理出效益,必須正確認識并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01——關于管理制度
有人認為,管理無非就是編制度,這是非常錯誤的一種理念!實踐證明,沒有一個企業沒有制度,經營不好的企業也不是沒有好的制度,那為什么經營不善、公司岌岌可危呢?顯然說明制度不是企業的救命稻草,不是靈丹妙藥。我們認為,制度建立是企業規范化的基礎工作,也是必需的。
但是企業需要什么制度?需要哪些制度?應該進行制度策劃,制度永遠都是需求的產物,沒有需求就沒有制度。我們的咨詢業務,其中就有制度梳理這個模塊。通過制度層策劃,確定需要什么,哪些保留,哪些完善和優化,哪些合并,哪些簡化,這就是制度梳理的過程。可以看出,關于“制度”的處理方式,決定了一個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系統管理的思想,這是一種管理態度,更是一種管理理念,沒有這種理念,管理就無從談起。-
02——關于職能和職責 -
職能是界定公司哪個部門做什么?職責是界定哪個崗位干什么?這個很重要,這個問題似乎企業都認識到了。根據管理咨詢實踐和研究發現,很多企業雖然有職能,但是很不全面,甚至員工連知道都不知道;或是雖然有職能,但員工很難理解、很難記憶,更談不上執行了。那么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
在管理咨詢中,我們總結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那就是“模塊化”。把所有職能按工作性質、內容的差異,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的連貫起來,它們之間既有邏輯關系,又有邏輯先后順序,容易理解,容易記憶。當然各崗位的職責,同職能一樣,道理就這樣簡單。所以,我們認為管理越簡單越好,簡單到“傻瓜式的管理模式”,才是最理想的。優秀的管理者,是將管理簡單化。
03——關于組織結構 -
管理上有一句名言,叫“結構決定行為”。可見組織結構的重要性,如果結構都確定了,那么一切將無法改變,確定合理、適合、科學的組織結構是管理者的重要職責。在管理咨詢中,有一些客戶,第一次約見就讓我們對他們公司的組織結構提些意見,甚至會問我們應該選擇哪種組織架構模式。
而實際上,我們連公司的基本情況都不了解,諸如:戰略、企業文化、領導風格、規模、人力資源狀況、集分權等等,也沒有進行內外部調研、調查、公司歷史研究等,若斷然確定哪種模式好,完全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設計很重要,應該重視,只有組織結構設計科學了,以后的管理才會順暢,事半功倍。否則,任何的管理舉措只是空談。-
04——關于流程 -
許多企業認為,制度有了,組織結構有了,職能職責有了,甚至……也有了,認為萬事大吉了,等著管理出效益了,可是往往事與愿違,為什么呢?沒有流程。流程是什么?就是做事的程序、步驟和方法。
經常聽到很多企業老總說中層不行,中層說主管不行,主管說員工不行,一層一層抱怨,原因是什么?下屬不會干工作,不知道怎么干?就是因為缺乏流程。因此,管理者有責任和義務制定出公司的關鍵業務流程,一層一層培訓和輔導。埋怨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
05——關于監督檢查 -
太多人認為有組織部結構、有了職能職責分工,有了流程和制度就能好了。事實上有流程、制度要落實就必須堅持執行,監督檢查,高層參與“反復抓”。否則你這些只是文件寫出來而也,不執行和堅持下去,監督檢查和改進就成一堆廢紙!
企業必須做好目標方向,組織分工、職能與職責、流程與制度、監督檢查和改進這些事。培訓,要讓這些制度流程標準要植入到各級干部大腦。監督檢查,要不斷的檢查來監督執行狀況,對目標與規則進行比較分析,列出改進工作,并用獎勵機制來保障。綜上所述,企業必須做好管理制度、職能與職責、組織結構、流程這四件事,才能向管理要效益,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管理都無法出效益。
注:網站更新容易丟失閱讀碼,各位朋友支付成功后,請務必在30天內下載資料!
網站底部可添加指南站長微信,說說您想了解哪方面知識。